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氏菌病,由志贺氏菌属引起, 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,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。全世界每年死于志贺氏菌感染的人数约为60万。据1994年~1997年的监测资料表明,我国年报告病例在60~85万,发病率居甲乙类传染病之首,病死率为0.04~0.07%。志贺氏菌致病性强,10-100个细菌细胞就可使人发病,多数临床分离的菌株为多重耐药性。
志贺氏菌血清型繁多(共47个血清型)。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的不同,将志贺氏菌属分为4个血清群(即痢疾志贺氏菌、福氏志贺氏菌、鲍氏志贺氏菌、宋内氏志贺氏菌,又依次称为A、B、C、D群),共有37个血清型或亚型(其中A群15个、B群13个、C群18个、D群1个)。A群和C群的所有菌型及B群之2a、6型均含有K抗原。我国的优势血清型为福氏2a 、宋内氏、痢疾I型,其他血清型相对比较少见。在发达国家和地区,宋内氏志贺氏菌的分离率较高。痢疾I型志贺氏菌产生志贺毒素, 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症。
(一)志贺氏菌的生物学性状
志贺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,菌体短小,不形成荚膜和芽胞,有菌毛。为兼性厌氧菌,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;最适生长温度为37℃,最适pH为7.2~7.4;对营养要求不高,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。在常用的肠道选择性培养基SS和麦康凯平板上生长良好,因不发酵乳糖而使菌落呈无色透明。
(二)志贺氏菌的致病因素
志贺氏菌的致病因素包括侵袭力、内毒素,痢疾志贺氏菌产生志贺毒素。 侵袭力是志贺氏菌致病的主要毒力因子,由侵袭性大质粒介导。编码侵袭性的基因主要有ipaABCD, 缺失了侵袭性基因的菌株, 不能够引起痢疾。可使用检测ipaB基因的PCR方法来鉴定志贺氏菌的毒株。志贺氏菌侵犯的主要部位是结肠和直肠,偶尔也会波及空肠。志贺氏菌侵入肠上皮细胞后,在细胞内繁殖并向邻近细胞扩散,造成病变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和多形核细胞的浸润,局部上皮细胞坏死和溃疡。志贺氏菌感染主要局限于肠道,细菌一般不进入血流。
志贺氏菌属各菌株均有强烈的内毒素,可破坏肠粘膜,形成炎症、溃疡、呈现典型的痢疾脓血便。痢疾志贺氏菌1型产生志贺氏毒素,志贺氏毒素具有肠毒性、细胞毒性和神经毒性,感染后一部分患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。亦可引起发热、神志障碍、中毒性休克等。